《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资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11 14:54:17点击数量:89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 20101001 | 课程类别 | 通识平台必修课 | 适用专业 | 全校各专业 | |
学 时 | 48 | 学 分 | 3 | 开课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先修课程 | 无 | |||||
执 笔 人 | 范飞宏 | 审 核 人 | 李金风 | 编写日期 | 2022年8月 |
二、课程性质及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通识平台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二)课程任务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学习法律知识,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地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了解道德的含义、起源和本质,掌握道德的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
课程目标2:能够明辨错误人生观,用正确人生观指导并实现人生价值;能够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自觉在学习和生活中胸怀爱国之情、锤炼爱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能够把握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课程目标3: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信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学习要求 | 推荐 学时 | 支撑课程目标 |
1、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 案例法、 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 |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 (2)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 (3)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2 | 课程目标1、2、3 |
2、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 案例法、 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 | (1)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掌握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准确把握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 (3)学会辩证对待人生的各种矛盾,辨别并抵制错误的人生观。 | 4 | 课程目标1、2、3、 |
3、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信念的内涵和重要性 (2)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 案例法、 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 | (1)通过学习,掌握理想和信念的内涵及特征。 (2)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将在实践中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 | 4 | 课程目标1、2、3 |
4、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 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法 、案例法和 讨论法等。 | (1)通过学习,把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2)通过学习,充分认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要求。自觉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及民族团结。 (3)深刻领悟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和重要意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 4 | 课程目标1、2、3 |
5、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 案例法、 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 | (1)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坚定价值观自信。 (3)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 4 | 课程目标1、2、3 |
6、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 以讲授法为准,辅以 案例法、 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 | (1)通过学习,理解道德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德本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3)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4)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之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 6 | 课程目标1、2、3 |
7、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运行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3)维护宪法权威 (4)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 案例法、 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 | (1)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法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发展历史。 (2)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3)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 (4)充分理解我国宪法实施与监督的重大意义,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权威,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5)掌握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明确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培养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 8 | 课程目标1、2、3 |
(二)实践教学
根据22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理论和实践教学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实践项目名称 | 学习要求 | 实践 类型 | 推荐 学时 | 支撑课程目标 |
1.制定大学生活规划 | (1)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活规划”。 (2)在一个月内每位同学提交一份“我的大学生活规划”书面材料。 | 设计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2.开展“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演讲活动 | (1)分小组进行“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演讲活动,讲述大学生的青春之梦。 (2)帮助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 演示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3.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录片 | (1)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纪录片。 (2)在一周内每位同学提交一份“观后感”。 | 综合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4.“青春正能量”随手拍 | (1)进行“记录感动瞬间”、“记录爱心公益”等主题拍摄活动。 (2)遴选并展览优秀作品。 | 演示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5.手绘法治小报 |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法治小报,并进行张贴、展示。 (2)各组互相分享制作心得。 | 设计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6.法治科普微视频 | (1)要求学生自选法治相关题材录制一段科普视频,时长3~5分钟。 (2)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展示,各组交流制作心得与收获。 | 演示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7.开展“南阳职业学院模拟法庭”活动 | (1)选择部分学生代表前往西峡县人民法院旁听法院审理现场。 (2)任课教师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选取部分校园事件以供学生作案例选择。 (3)分小组展开“模拟法庭”活动,根据所选案例及所学法律知识进行案件审理演示。 | 演示型 | 4 | 课程目标1、2、3 |
说明:实践教学活动必须达到上述活动项目中的16个学时,其中第2、7项为必选,其他选项视教学安排实际情况可灵活调整。
五、课程目标达成措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如学习强国平台、超星平台、慕课平台等,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在教学中多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选择当前大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达成知识目标。
2.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依托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合理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达成能力和素质目标。
3.完善评价考核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结合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期末考试等形式保障达成课程目标。
六、课程的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以试卷形式进行闭卷考试。
(二) 记分制和考核时长
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记分;期末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三)成绩构成
学生期末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1.平时成绩
实行百分制,占该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线上线下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和作业三部分。
(1)学习参与:20分
教师应完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使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及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布的各项学习任务(如阅读教材内容、经典文献、党的重要论述、其他观点史料等)。教师认真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师生互动、情景表演及其它形式丰富的线上线下课堂活动,以检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存在的问题等。根据活动安排分配分数,课堂表现基础分为5分,20分到顶。
(2)实践活动:60分
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取考查的形式,共4次实践教学活动,总分数为60分。
(3)作业:20分
在每一部分教学任务完成后布置阶段性考核作业(重点考查学生对经典原著、党的重要论述等材料的掌握情况),各任课教师每学期最少布置作业3—5次,作业主要以论文等形式进行。
2.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设置填空、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题型,总分值为10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参考资料
1.《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点与参考资料》,本书编写组,2022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外文出版社,2022年。
3.《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辅导》,梁艳珍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
4.《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程》,理阳阳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用书》,本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