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具备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用材料;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掌握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初步掌握其选用的方法;了解机械零件几何精度的国家标准,理解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标注的标注;了解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会正确使用常用气压和液压元件,并会搭建简单常用回路;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具备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具备改善润滑、降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以典型机械拆装、调试和分析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绪论 |
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
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要求 |
一般机械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
了解机械的组成; 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承载能力,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要求 |
|
杆件的静力分析 |
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
理解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
力矩、力偶、力的平移 |
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 |
|
约束、约束力、力系和受力图的应用 |
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 能作杆件的受力图 |
|
*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
会分析平面力系; 会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 |
|
直杆的基本变形 |
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 |
理解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
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分析 |
了解内力、应力、变形、应变的概念; *应用截面法,会分析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内力 |
|
材料的力学性能
|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应用; *在万能试验机上观察:在静载荷作用下,低碳钢拉伸、铸铁拉伸和压缩时的现象,记录试验过程和结果,解释力学性能。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 |
|
*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
了解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
|
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 |
理解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会判断连接件的受剪面与受挤面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直杆的基本变形 |
圆轴扭转 |
理解圆轴扭转的概念; *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 |
直梁弯曲 |
理解直梁弯曲的概念; *了解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
|
*组合变形 |
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 |
|
*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 |
了解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的概念 |
|
*压杆稳定 |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
|
工程材料 |
黑色金属材料 |
*了解简化的Fe-Fe3C状态图; 了解铸铁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理解常用碳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了解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了解钢的热处理的目的、分类和应用 |
有色金属材料 |
了解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
|
*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 |
了解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的特性、分类和应用 |
|
*其他新型工程材料 |
了解其他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 |
|
材料的选择及运用 |
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选择及运用原则 |
|
连接 |
键连接 |
了解连接的类型与应用; 了解键连接的功用与分类 |
平键连接 |
理解平键连接的结构与标准; *能正确选用普通平键连接 |
|
销连接 |
了解销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
|
花键连接 |
了解花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
|
螺纹连接 |
了解常用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熟悉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应用、结构和防松方法; 熟悉螺纹连接拆装要领 |
|
*弹簧 |
了解弹簧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连接 |
联轴器 |
了解联轴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和应用 |
*离合器 |
了解离合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和应用 |
|
[阶段性实习训练] 连接的拆装; *联轴器的安装与找正 |
会正确拆装螺纹连接、键连接; 会正确安装、找正联轴器 |
|
机构 |
平面机构的组成 |
认识平面机构; 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 *了解平面运动副的结构及符号; *能测绘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
平面四杆机构 |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 能判定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运动特性、压力角和死点位置 |
|
凸轮机构 |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和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 了解平面凸轮轮廓的绘制方法; *了解凸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 |
|
*间歇运动机构 |
了解棘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了解槽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
|
[阶段性实习训练] 与专业相关机械设备的观察与分析 |
了解机械设备中机构的结构与运动 |
|
机械传动 |
带传动 |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 会计算带传动的平均传动比; 了解V带的结构和标准; 了解V带轮的材料和结构; 了解V带传动参数的选用; 了解影响带传动工作能力的因素; *了解新型带传动的应用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机械传动 |
链传动 |
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 会计算链传动的平均传动比; *了解链传动参数的选用; 了解链传动的安装与维护 |
[阶段性实习训练] V带(或链)传动的安装与调试 |
会正确安装、张紧、调试和维护V带(或链)传动 |
|
齿轮传动 |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会计算齿轮传动的平均传动比; 了解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 了解齿轮的结构,能计算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尺寸; *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条件; *了解渐开线齿轮切齿原理、根切及最少齿数; *了解变位齿轮的概念; 了解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了解齿轮传动精度的概念; 熟悉齿轮传动的维护方法; *了解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概念 |
|
蜗杆传动 |
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了解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会计算蜗杆传动的传动比; 会判定蜗杆传动中蜗轮的转向; 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 *了解蜗轮蜗杆的结构和常用材料; 熟悉蜗杆传动的维护措施 |
|
齿轮系与减速器 |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 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了解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了解减速器的类型、结构、标准和应用; *了解新型轮系的应用 |
|
[阶段性实习训练] 减速器拆装与分析 |
会正确拆装减速器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支承零部件 |
轴 |
了解轴的分类、材料、结构和应用; *了解轴的强度计算 |
滑动轴承 |
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主要结构和应用; *了解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常用材料 |
|
滚动轴承 |
熟悉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 *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原则 |
|
[阶段性实习训练] 认识轴系的结构 |
理解轴系的结构; 会正确安装、拆卸轴承 |
|
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 |
机械润滑 |
了解润滑剂的种类、性能及选用; 了解机械常用润滑剂和润滑方法; *掌握典型零部件的润滑方法 |
机械密封 |
了解常用密封装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
|
机械环保与安全防护 |
*了解机械噪声的形成和防护措施; 了解机械传动装置中的危险零部件; 了解机械伤害的成因及防护措施 |
综合实践模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机械基础综合实践 |
结合专业对典型机械进行拆装、调试和分析 |
了解分析机械组成的方法,了解机械各部分的作用,培养分析机械的能力,写出实训报告 |
选 学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机械零件的精度 |
极限与配合 |
了解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定义和相关标准; *初步掌握配合制、公差等级及配合种类的选用 |
形状和位置公差 |
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 理解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及公差带; *初步掌握形状公差项目、基准、公差数值的选用; *熟悉基本测量手段,会使用常用测量量具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机械零件的精度 |
[阶段性实习训练] 零件测量 |
会选用常用量具并对零件进行测量 |
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
|
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
了解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和传动特点; 理解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及元件符号 |
气压传动 |
了解气源装置及辅助元件的结构; *了解气动控制元件与基本回路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
|
液压传动 |
了解液压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了解液压传动基本回路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能识读一般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系统图 |
|
[阶段性实习训练] 传动回路的搭建 |
用气压与液压元件搭建简单常用回路 |
五、教学实施
(一) 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基础模块 |
绪论 |
4 |
杆件的静力分析 |
4~8 |
|
直杆的基本变形 |
8~18 |
|
工程材料 |
6~10 |
|
连接 |
6~8 |
|
机构 |
10~12 |
|
机械传动 |
18~24 |
|
支承零部件 |
6~8 |
|
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 |
2~4 |
|
基础模块小计 |
64 ~96 |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综合实践模块 |
机械基础综合实践 |
1~2周 |
选学模块 |
机械零件的精度 |
10~12 |
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 |
10~12 |
|
其他选学内容及机动 |
8 |
|
选学模块小计 |
28~32 |
|
合计 |
64~128学时,1~2周 |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组织开展以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等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
3. 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三)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3. 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册。
(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六、考核与评价
1. 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爱护工具、节省原材料、节约能源、规范与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评价。
2. 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3.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4. 对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独立考核。
附件3:
中等职业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金属材料、热处理、金属加工工艺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学习后续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选用常用金属材料;熟悉一般机械加工的工艺路线与热处理工序;掌握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等金属加工的基础操作技能;会使用常用的工、量、刃具;能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及常见工种的工艺卡,并能按工艺卡要求实施加工工艺。
具备运用工具书、网络等查阅和处理金属加工工艺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探究工程实际中有关的金属工艺问题的意识,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实训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56学时。
2. 实训模块是适应相关专业学习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选学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4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
绪论 |
金属加工概述 |
了解金属加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金属加工的主要工种分类与特点; 了解金属加工的安全生产规范 |
|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训练方法 |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 |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
可通过实验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的概念,了解金属疲劳的现象 |
|
常用金属材料 |
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能正确识读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 了解国外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 了解新型的工程材料 |
||
钢的热处理 |
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概念、目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理解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调质、时效处理的目的、方法及应用; 了解钢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的一般方法;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了解热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 |
||
热加工基础 |
铸造 |
铸造基础知识 |
了解铸造的特点、分类、应用及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砂型铸造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砂型铸造的工艺过程 |
||
特种铸造 |
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常见的特种铸造方法、工艺及设备 |
||
铸造新技术、新工艺 |
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铸造的新技术、新工艺 |
||
锻压 |
锻压基础知识 |
了解锻压的特点、分类、应用及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
热加工基础 |
锻压 |
自由锻造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自由锻造的特点、基本工序及应用 |
模锻与胎模锻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模锻、胎模锻的特点及其工艺过程 |
||
板料冲压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板料冲压的特点、基本工序及应用 |
||
锻压新技术、新工艺 |
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锻压新技术、新工艺 |
||
焊接 |
焊接基础知识 |
了解焊接的特点、分类、应用及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
焊条电弧焊 |
了解焊条的种类及应用; 了解焊条电弧焊的设备及操作、维护的一般方法;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焊条电弧焊常用的工艺方法 |
||
其他焊接方法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气焊、氩弧焊等焊接方法及工艺 |
||
焊接新技术、新工艺 |
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焊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
||
冷加工基础 |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 |
金属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金属切削运动及其特点; 可通过实例讲解切削用量三要素,掌握其符号及选用原则 |
刀具选用 |
可以产品介绍为主,了解常用刀具材料及新型刀具材料; 可采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车刀的主要角度及其作用; 可通过分析加工实例,理解正确选用常用刀具的方法 |
||
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应用 |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及型号 |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 能正确识读常用机床的型号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
冷加工基础 |
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应用 |
钻床及其应用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钻床的分类、组成、应用范围及加工特点; 了解钻削常用刀具及工具 |
车床及其应用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卧式车床的种类、组成、应用范围及加工特点; 了解常用车刀的种类及新型车刀; 了解车床常用夹具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
||
铣床及其应用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铣床的种类、组成、应用范围及加工特点; 了解常用的铣削方法; 了解常用的铣削刀具及工具 |
||
数控机床及其应用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常用数控机床的种类、组成、应用范围及加工特点 |
||
其他机床及其应用 |
可通过现场教学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刨削、插削、磨削、镗削的设备分类、组成、刀具、应用范围及加工特点 |
||
特种加工与先进加工技术 |
特种加工 |
了解常用特种加工设备、加工方法及加工特点 |
|
先进加工技术 |
了解先进加工技术 |
||
零件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 |
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 |
了解生产过程、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能识读生产工艺卡 |
|
表面加工 |
熟悉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
||
典型零件加工 |
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
实 训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钳 工 实 训 |
钳工操作规程 |
掌握钳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划线 |
会使用常用划线工具; 掌握平面划线和立体划线的方法、步骤; 能进行简单零件的划线及检测 |
|
锯削 |
会使用常用锯削工具及手持式电动切割机; 掌握正确的锯削姿势及常见零件的锯削方法、步骤; 能进行常见零件的锯削及检测 |
|
锉削 |
会使用常用锉削工具及电动角向磨光机、抛光机等; 掌握正确的锉削姿势及常用的锉削方法、步骤; 能进行常见零件的锉削及检测 |
|
钻削 |
会进行台式钻床、手电钻的操作与调整; 会刃磨小直径麻花钻; 能进行零件的钻孔及检测 |
|
攻螺纹和套螺纹 |
会使用常用攻螺纹、套螺纹的工具及电动攻丝机 能进行螺纹的加工及检测 |
|
综合训练 |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典型零件的钳工制作,达到技术要求 |
|
车 工 实 训 |
车工操作规程 |
掌握车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车床的操作 |
会操作、维护卧式车床 |
|
车刀的刃磨与安装 |
会刃磨常用车刀; 会正确安装车刀 |
|
车削加工基本操作 |
会正确装夹工件; 会车削外圆、端面、台阶轴,会车槽和车断; 会用转动小滑板法车削低精度小锥度的外圆锥; 会车削螺距P≤2 mm的普通外螺纹; 会检测零件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
车 工 实 训 |
综合训练 |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车削加工工艺,正确选择切削参数;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典型零件的车削加工,达到技术要求 |
|
铣 工 实 训
|
铣工操作规程 |
掌握铣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
铣床的操作 |
会操作、维护普通立式铣床 |
||
铣削加工基本操作 |
会正确安装铣刀、工件; 会铣削平面、平行平面、垂直面、斜面、阶台面; 会铣削直槽和切断,会利用成形刀具铣削沟槽; 会正确使用分度头铣削等分零件; 会检测零件 |
||
综合训练 |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正确选择切削参数;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典型零件的铣削加工,达到技术要求 |
||
焊 工 实 训 |
焊工操作规程 |
掌握焊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
焊条电弧焊 |
能进行焊条电弧焊的基本操作 |
||
气焊 |
能进行气焊的基本操作 |
||
综合训练 |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焊接工艺;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典型零件的焊接,达到技术要求 |
||
其 他 机 加 工 方 法 实 训 |
刨工 |
刨工操作规程 |
掌握刨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牛头刨床的操作 |
会操作、维护牛头刨床 |
||
刨削加工基本操作 |
会正确安装刨刀、工件; 会刨削一般平面、斜面、阶台面和一般沟槽 |
||
综合训练 |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刨削工艺;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典型零件的刨削,达到技术要求 |
||
磨工 |
磨工操作规程 |
掌握磨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
外圆(平面)磨床的操作 |
会操作、维护外圆(平面)磨床 |
||
磨削加工基本操作 |
会磨削平面、阶台面、外圆 |
||
综合训练 |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磨削工艺;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典型零件的磨削加工,达到技术要求 |
五、教学实施
(一) 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建议学时数 |
|
基础模块 |
绪论 |
金属加工概述,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
2 |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 |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
2 |
||
常用金属材料 |
4 |
|||
钢的热处理 |
4 |
|||
热 加 工 基 础 |
铸造 |
铸造基础知识 |
2 |
|
砂型铸造 |
||||
特种铸造 |
2 |
|||
铸造新技术、新工艺 |
||||
锻压 |
锻压基础知识 |
1 |
||
自由锻造 |
2 |
|||
模锻与胎模锻 |
||||
板料冲压 |
||||
锻压新技术、新工艺 |
1 |
|||
焊接 |
焊接基础知识 |
1 |
||
焊条电弧焊 |
2 |
|||
其他焊接方法 |
||||
焊接新技术、新工艺 |
1 |
|||
冷 加 工 基 础 |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 |
金属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
2 |
|
刀具选用 |
2 |
|||
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应用 |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及型号 |
2 |
||
钻床及其应用 |
2 |
|||
车床及其应用 |
2 |
|||
铣床及其应用 |
2 |
|||
数控机床及其应用 |
4 |
|||
其他机床及其应用 |
2 |
|||
特种加工与先进加工技术 |
特种加工 |
2 |
||
先进加工技术 |
2 |
|||
零件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 |
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 |
2 |
||
表面加工 |
4 |
|||
典型零件加工 |
4 |
模块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建议学时数 |
实训模块 |
钳工实训 |
|
2周 |
车工实训 |
|
4周 |
|
铣工实训 |
|
||
焊工实训 |
|
1周 |
|
其他机加工方法实训 |
|
1周 |
|
合计 |
56学时+(4~8)周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部分教学建议尽量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3. 热加工基础部分教学建议尽量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合一定的现场教学。
4.冷加工基础部分教学建议结合实训模块安排,以现场教学为主,配合一定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应反映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
3. 为便于教学中灵活使用,实训模块教材可分册独立编写。
4. 配套的教学资源应丰富多彩,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教学支持。
(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六、考核与评价
1. 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体现考核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规范操作、安全文明操作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3. 逐步建立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可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各占5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
4. 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课内外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采用等级或分数评定与描述性评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附件4: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非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非机类相关专业工作所必备的机械常识和钳工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培养非机类专业学生解决涉及机械方面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及常用规定;了解机械图样的一般表达方法,会识读专业范围内的简单的机械图样;了解极限与配合、表面结构与表面粗糙度标注的含义,能识读简单的零件图;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掌握钳工常用工、量、刃具的选择方法,并能正确使用;了解钳工的基本工艺分析方法,能按图完成简单零件的钳工制作;了解常用机械传动的一般常识,会拆装简单的机械部件,能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机械技术问题。
培养学生对机械技术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了解机械技术常用的认知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概述 |
机械概述 |
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零件、部件、构件、机械和机器的基本概念 |
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 |
可采用参观等结合现场教学的方法,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及与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工种分类和特点,了解机械产品制造的相关规程,培养环保、节能意识 |
续表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机械识图 |
机械识图常识 |
可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实物与视图的对应关系及特点; 了解国家机械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 了解正投影的概念,理解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
机械图样的表达方法 |
可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理解并能识读基本视图、简单的剖视图和断面图; 了解斜视图、局部视图和局部放大图的基本概念 |
|
零件图 |
结合生产实际,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零件图的基本内容、零件的表达形式; 了解零件几何精度指标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标注; 掌握识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常用标准件的结构及规定画法,并能正确识读典型零件的零件图; 掌握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方法 |
|
装配图 |
结合专业实际,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配合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了解识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
|
常用机械传动 |
带传动 |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过程及传动比 |
链传动 |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应用特点和工作过程 |
|
齿轮传动 |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可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了解齿轮传动的工作过程和传动比; 了解常用齿轮传动的应用场合 |
|
机械润滑与密封 |
了解机械润滑的目的、润滑剂的作用、常用润滑剂及其选用和常用润滑方法; 了解机械密封的目的和常用密封方式 |
|
常用工程材料 |
常用金属材料 |
了解金属材料的类型、用途、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 了解工程用钢和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规格、性能、用途,能查阅相关手册 |
工程塑料 |
了解通用塑料及工程塑料的基本性能和用途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钳工基础训练 |
钳工入门 |
熟悉钳工工作场地的常用设备(钳工工作台、砂轮机及钻床等),了解钳工的特点,掌握钳工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
常用量具 |
了解常用量具的类型及长度单位基准,掌握游标卡尺、千分尺、角尺及万能角度尺的选用与维护方法 |
|
划线 |
了解划线的种类,熟悉划线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掌握基本线条的划法,能进行一般零件的平面划线 |
|
锯削 |
能使用手锯或手持式电动切割机; 掌握锯削板料、棒料及管料的方法和要领 |
|
锉削 |
了解锉刀的结构、分类和规格,会正确选用常用锉削工具、电动角向磨光机及抛光机等; 掌握平面锉削的方法,会锉削简单平面立体 |
|
钻孔 |
了解钻床、钻头的结构,会操作台钻和手电钻,熟练掌握钻头的装卸方法,能在工件上钻孔 |
|
攻螺纹 |
了解攻螺纹工具的结构、性能,能正确使用攻螺纹工具,掌握攻螺纹的方法 |
|
综合训练 |
按图完成一字形旋具、手锤或六角螺母等简单零件的制作 |
|
机械拆装技术基础 |
典型机械产品的拆装 |
能正确选用机械部件的拆装工具,会拆装简单机械部件 |
四、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建议学时数 |
概述 |
机械概述 |
1 |
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 |
3 |
|
机械识图 |
机械识图常识 |
4 |
机械图样的表达方法 |
6 |
|
零件图 |
6 |
|
装配图 |
2 |
|
常用机械传动 |
带传动 |
1 |
链传动 |
1 |
|
齿轮传动 |
2 |
|
机械润滑与密封 |
1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建议学时数 |
常用工程材料 |
常用金属材料 |
4 |
工程塑料 |
1 |
|
钳工基础训练 |
钳工入门 |
2 |
常用量具 |
4 |
|
划线 |
2 |
|
锯削 |
2 |
|
锉削 |
4 |
|
钻孔 |
2 |
|
攻螺纹 |
2 |
|
综合训练 |
8 |
|
机械拆装技术基础 |
典型机械产品的拆装 |
4 |
机 动 |
2 |
|
合 计 |
64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 注重认识教育和现场教学,可安排学生到学校实训基地或工厂参观学习,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还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形式,进行探究性教学。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应反映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
3. 配套的教学资源应丰富多彩,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考核与评价
1. 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爱护工具、节省原材料、节约能源、规范与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评价。
2. 体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3.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4. 对实习训练内容可独立考核。
附件5: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能处理电工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工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0学时。
3.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
认识实训室 |
通过现场观察与讲解,了解电工实训室的电源配置,认识交、直流电源、基本电工仪器仪表及常用电工工具;对本课程形成初步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
安全用电 |
了解电工实训室操作规程及安全电压的规定,树立安全用电与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 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了解人体触电的类型及常见原因,掌握防止触电的保护措施,了解触电的现场处理措施; 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了解电气火灾的防范及扑救常识,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法 |
|
直流电路 |
电路的组成与电路模型 |
认识简单的实物电路,了解电路组成的基本要素,理解电路模型,会识读简单电路图; 识别常用电池的外形、特点,了解其实际应用 |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测量 |
理解参考方向的含义和作用,会应用参考方向解决电路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理解电动势、电位和电能的物理概念; 理解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直流电路电流、电压的测量实验:能正确选择和使用电工仪表,掌握测量电流、电压的基本方法;能测量小型用电设备的电流、电压 |
|
电阻
|
了解电阻器及其参数,会计算导体电阻,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了解超导现象; 能区别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了解其典型应用; 识别常用、新型电阻器,了解常用电阻传感器的外形及其应用; 电阻测量实验:根据被测电阻的数值和精度要求选择测量方法和手段,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了解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及用电桥对电阻进行精密测量的方法 |
|
欧姆定律 |
了解电阻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 掌握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的连接方式,会计算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和功率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直流电路 |
实训项目:常用电工材料与导线的连接 |
了解常用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及其规格和用途; 会使用合适的工具对导线进行剥线、连接以及绝缘恢复 |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
了解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的概念; 通过实验,总结电路中节点电流及回路电压的规律,掌握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 能应用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列出两个网孔的电路方程 |
|
实训项目:电阻性电路故障的检查 |
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学习检查电路故障的方法,能用电流表、万用表、电压表(电位法)检查电路故障 |
|
电容和电感 |
电容 |
通过参观电子市场或家电维修部,增加对常用电容器的感性认识,了解其种类、外形和参数,了解电容的概念,了解储能元件的概念; 能根据要求,正确选择利用串联、并联方式获得合适的电容; 电容器充、放电实验:可通过仪器仪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规律,理解电容器充、放电电路的工作特点,会判断电容器的好坏 |
电磁感应 |
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会判断载流长直导体与螺线管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了解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磁通的物理概念,了解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左手定则; 掌握右手定则 |
|
电感 |
了解电感的概念,了解影响电感器电感量的因素; 了解电感器的外形、参数,会判断其好坏 |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实训项目: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认识 |
熟悉实训室工频电源的配置;了解信号发生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钳形电流表、万用表、单相调压器等仪器仪表;了解试电笔的构造,并会使用 |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 |
理解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应关系,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理解有效值、最大值和平均值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频率、角频率和周期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相位、初相和相位差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旋转矢量法 |
理解正弦量的旋转矢量表示法,了解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矢量图的相互转换 |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
掌握电阻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理解有功功率的概念; 掌握电感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理解感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概念; 掌握电容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了解容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概念;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实验:会使用信号发生器、毫伏表和示波器,会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会测量正弦电压的频率和峰值,会观察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
|
串联电路 |
理解RL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掌握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理解RC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掌握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理解RLC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掌握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交流串联电路实验:会使用交流电压表、电流表,熟悉示波器的使用,会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相位差 |
|
实训项目:常用电光源的认识与荧光灯的安装 |
了解常用电光源、新型电光源及其构造和应用场合; 荧光灯电路安装实训:能绘制荧光灯电路图,会按图纸要求安装荧光灯电路,能排除荧光灯电路简单故障 |
|
交流电路的功率 |
理解电路中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物理概念,会计算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理解功率三角形和电路的功率因数,了解功率因数的意义 |
|
电能的测量与节能 |
会使用单相感应式电能表,了解新型电能计量仪表; 了解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方法; 提高功率因数的实验:会使用仪表测量交流电路的功率和功率因数,了解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意义 |
|
实训项目:照明电路配电板的安装 |
了解照明电路配电板的组成,了解电能表、开关、保护装置等器件的外部结构、性能和用途,会安装照明电路配电板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三相正弦交流电源 |
了解三相正弦对称电源的概念,理解相序的概念; 了解电源星形联结的特点,能绘制其电压矢量图; 了解我国电力系统的供电制 |
安全用电 |
用电保护 |
了解保护接地的原理; 掌握保护接零的方法,了解其应用; 了解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会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初步掌握触电现场的处理方法 |
选 学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
直流电路(基本定理) |
电源的模型 |
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了解实际电源的电路模型 |
|
戴维宁定理 |
了解戴维宁定理及其在电气工程技术中进行外部端口等效与替换的方法,如对电子技术中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概念的解释 |
||
叠加定理 |
了解叠加定理,了解在分析电路时复杂信号可由简单信号叠加的方法 |
||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
了解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其应用 |
||
互感 |
互感的概念 |
理解互感的概念,了解互感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能解释影响互感的因素; 理解同名端的概念,了解同名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能解释影响同名端的因素 |
|
变压器 |
了解变压器的电压比、电流比和阻抗变换 |
||
谐振 |
串联电路的谐振 |
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特点,掌握谐振条件、谐振频率的计算,了解影响谐振曲线、通频带、品质因数的因素; 了解串联谐振的利用与防护,了解谐振的典型工程应用和防护措施。 串联谐振电路实验: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状态,测定谐振频率 |
|
电感与电容并联电路的谐振 |
了解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掌握谐振条件、谐振频率的计算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负载) |
三相负载的连接 |
了解星形联结方式下三相对称负载线电流、相电流和中性线电流的关系,了解对称负载与不对称负载的概念,以及中性线的作用; 了解对称三相电路功率的概念与计算; 三相对称负载星形联结电压、电流的测量实验:观察三相星形负载在有、无中性线时的运行情况,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
|
|
非正弦周期波 |
非正弦周期波的概念 |
了解非正弦周期波的分解方法,理解谐波的概念 |
|
瞬态过程 |
瞬态过程的概念及换路定律 |
理解瞬态过程,了解瞬态过程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理解换路定律,能运用换路定律求解电路的初始值 |
|
RC串联电路瞬态过程 |
了解RC串联电路瞬态过程;理解时间常数的概念,了解时间常数在电气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能解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
||
磁路 |
磁路的物理量 |
了解磁路和磁通势的概念; 了解主磁通和漏磁通的概念; 了解磁阻的概念,了解影响磁阻的因素 |
|
铁磁性材料 |
了解磁化现象,能识读起始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基本磁化曲线,了解常用磁性材料; 了解消磁与充磁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磁滞、涡流损耗产生的原因及降低损耗的方法; 了解磁屏蔽的概念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
||
综合实训 |
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 |
能识读万用表基本电路图,了解万用表的内部结构,能对万用表电路元器件进行识别与测量,能装配、调试万用表 |
五、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
基础模块 |
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
4 |
54
|
直流电路 |
14 |
||
电容和电感 |
8 |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20 |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4 |
||
安全用电 |
4 |
||
选学模块 |
直流电路(基本定理) |
7 |
34 |
互感 |
3 |
||
谐振 |
8 |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负载) |
4 |
||
非正弦周期波 |
2 |
||
瞬态过程 |
3 |
||
磁路 |
3 |
||
综合实训 |
4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电工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不同专业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可通过对选学模块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2.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电工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典型电工产品的制作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模式编写相应教材。
2. 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电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电工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3. 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考核与评价
1. 考核与评价要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考核与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附件6: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简单电路印制板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掌握电子技能实训,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子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子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84学时。
2. 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2学时。
3. 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9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第一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二极管及其应用 |
二极管的特性、结构与分类 |
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电路符号、引脚、伏安特性、主要参数,能在实践中合理使用二极管; 了解硅稳压管、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特殊二极管的外形特征、功能和实际应用;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质量优劣 |
整流电路及应用 |
通过示波器观察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的波形,了解整流电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能从实际电路图中识读整流电路,通过估算,会合理选用整流电路元件的参数; 通过查阅资料,能列举整流电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 搭接由整流桥组成的应用电路,会使用整流桥 |
|
滤波电路的类型和应用 |
能识读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复式滤波电路图;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滤波电路的应用实例; 通过示波器观察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了解滤波电路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会估算电容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 |
|
实训项目:整流、滤波电路的测试 |
能焊接整流、滤波电路; 会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测量相关电量参数和波形; 通过实验,了解滤波元件参数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
|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
三极管及应用 |
通过三极管日常应用实例,了解三极管电流放大特点; 掌握三极管的结构及符号,能识别引脚,了解特性曲线、主要参数、温度对特性的影响,在实践中能合理使用三极管; 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引脚和质量优劣 |
放大电路的构成 |
能识读和绘制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从实例入手,理解共射放大电路主要元件的作用 |
|
放大电路的分析 |
了解放大器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了解小信号放大器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含义; 会使用万用表调试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
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温度对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能识读分压式偏置、集电极–基极偏置放大器的电路图; 了解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搭接分压式偏置放大器,会调整静态工作点 |
常用放大器 |
集成运算放大器 |
了解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及抑制零点漂移的方法,理解差模与共模、共模抑制比的概念; 掌握集成运放的符号及器件的引脚功能; 了解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了解理想集成运放的特点; 能识读由理想集成运放构成的常用电路(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差分输入运放电路和加法、减法运算电路),会估算输出电压值; 了解集成运放的使用常识,会根据要求正确选用元器件; 会安装和使用集成运放组成的应用电路; 理解反馈的概念,了解负反馈应用于放大器中的类型 |
低频功率放大器 |
列举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应用,了解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能识读OTL、OCL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 了解功放器件的安全使用知识; 了解典型功放集成电路的引脚功能,能按工艺要求装接典型电路 |
|
实训项目:音频功放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
会熟练使用示波器,会使用低频信号发生器; 会安装与调试音频功放电路(前置放大器由集成运放构成); 会判断并检修音频功放电路的简单故障 |
第二部分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数字电路基础 |
脉冲与数字信号 |
理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了解脉冲波形主要参数的含义及常见脉冲波形; 掌握数字信号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字信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数制与编码 |
掌握二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能进行二进制、十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了解8421BCD码的表示形式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数字电路基础 |
逻辑门电路 |
掌握与门、或门、非门基本逻辑门的逻辑功能,了解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非门等复合逻辑门的逻辑功能,会画电路符号,会使用真值表; 了解TTL、CMOS门电路的型号、引脚功能等使用常识,并会测试其逻辑功能; 能根据要求,合理选用集成门电路 |
组合逻辑电路 |
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 |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种类 |
编码器 |
通过实验或应用实例,了解编码器的基本功能; 了解典型集成编码电路的引脚功能并能正确使用 |
|
译码器 |
通过实验或日常生活实例,了解译码器的基本功能; 了解典型集成译码电路的引脚功能并能正确使用; 了解常用数码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搭接数码管显示电路,学会应用译码显示器 |
|
实训项目:制作三人表决器 |
能根据功能要求设计逻辑电路; 会安装电路,实现所要求的逻辑功能 |
|
触发器 |
RS触发器 |
了解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组成,通过实验掌握RS触发器所能实现的逻辑功能; 了解同步RS触发器的特点、时钟脉冲的作用,了解逻辑功能 |
JK触发器 |
熟悉JK触发器的电路符号; 了解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边沿触发方式; 会使用JK触发器; 通过实验,掌握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
|
实训项目:制作四人抢答器 |
会用触发器安装电路,实现所要求的逻辑功能 |
|
时序逻辑电路 |
寄存器 |
了解寄存器的功能、基本构成和常见类型; 了解典型集成移位寄存器的应用 |
计数器 |
了解计数器的功能及计数器的类型; 掌握二进制、十进制等典型集成计数器的外特性及应用 |
|
实训项目:制作秒计数器 |
可按工艺要求制作印制电路板; 会安装电路,实现计数器的逻辑功能 |
选 学 模 块
第一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二极管及其应用 |
整流电路的应用 |
了解三相整流电路的组成与特点 |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
放大电路的构成 |
通过比较,了解共射、共集和共基三种放大电路的电路构成特点 |
放大电路的分析 |
会使用公式估算静态工作点、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放大倍数 |
|
多级放大电路 |
能区分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 通过比较,了解三种耦合方式的优缺点; 通过电子产品的实例,了解幅频特性指标的重要性; 了解多级放大器的增益和输入、输出电阻的概念及工程中的应用 |
|
直流稳压电源 |
集成稳压电源 |
了解三端集成稳压器件的种类、主要参数、典型应用电路,能识别其引脚; 能识读集成稳压电源的电路图 |
开关式稳压电源 |
了解开关式稳压电源的框图及稳压原理; 了解开关式稳压电源的主要优点,列举其在电子产品中的典型应用 |
|
实训项目:三端集成可调稳压器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 |
会安装与调试直流稳压电源; 能正确测量稳压性能、调压范围; 会判断并检修直流稳压电源的简单故障 |
|
放大器 |
场效晶体管放大器 |
了解场效晶体管的结构、符号、电压放大作用和主要参数; 了解场效晶体管放大器的特点及应用 |
谐振放大器 |
能识读典型谐振放大器的电路图,理解其工作原理; 了解典型谐振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意义 |
|
实训项目:组装收音机的中频放大电路 |
会组装中频放大电路; 会测试调整电路,可用扫频仪测量幅频特性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正弦波振荡电路 |
振荡电路的组成 |
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框图及类型; 理解自激振荡的条件 |
常用振荡器 |
能识读LC振荡器、RC桥式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电路图; 了解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能估算振荡频率 |
|
实训项目:制作正弦波振荡电路 |
会安装与调试RC桥式音频信号发生器或LC接近开关电路; 能用示波器观测振荡波形,可用频率计测量振荡频率; 能排除振荡器的常见故障 |
|
高频信号处理电路 |
调幅与检波 |
了解调幅波的基本性质,了解调幅与检波的应用; 能识读二极管调幅电路图; 能识读二极管包络检波的电路图,了解其检波原理; 可通过示波器观测调幅收音机检波电路的波形,了解检波电路的功能 |
调频与鉴频 |
了解调频波的基本性质,了解调频与鉴频的应用; 了解调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能识读集成斜率鉴频器的电路图,了解其工作原理; 可通过示波器观测调频收音机鉴频电路的波形,了解鉴频电路的功能 |
|
混频器 |
通过典型应用实例,了解混频器的功能; 能识读三极管混频器的电路图,了解其工作原理 |
|
实训项目:组装调幅调频收音机 |
会按电路图组装收音机; 会进行中频调整、频率覆盖及统调; 会分析并排除收音机电路的常见故障 |
|
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 |
一般晶闸管及其应用 |
了解晶闸管的基本结构、符号、引脚排列、工作特性等常识; 了解晶闸管在可控整流、交流调压等方面的应用 |
特殊晶闸管及其应用 |
了解特殊晶闸管的特点; 了解特殊晶闸管的应用 |
|
实训项目:制作家用调光台灯电路 |
会选用元器件; 会组装调试电路 |
第二部分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数字电路基础 |
逻辑函数化简 |
了解逻辑代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法则; 会用逻辑代数基本公式化简逻辑函数,了解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
常见脉冲产生电路 |
了解多谐振荡器、单稳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及基本应用 |
时基电路的应用 |
了解555时基电路的引脚功能和逻辑功能; 了解555时基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会用555时基电路搭接多谐振荡器、单稳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 |
|
实训项目:555时基电路的应用 |
会装配、测试、调整应用电路; 能画出相关信号波形; 能排除常见故障 |
|
触发器 |
D触发器 |
掌握D触发器的电路符号和逻辑功能; 通过实验,掌握D触发器的应用 |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
数模转换 |
了解数模转换的基本概念,列举其应用; 了解典型集成数模转换电路的引脚功能和应用电路的连接方法 |
模数转换 |
了解模数转换的基本概念,列举其应用; 了解典型集成模数转换电路的引脚功能和应用电路的连接方法 |
|
实训项目: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集成电路的使用 |
会搭接数模转换集成电路的典型应用电路,观察现象,并测试相关数据; 会搭接模数转换集成电路的典型应用电路,观察现象,并测试相关数据 |
五、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
基础模块 |
模拟电子技术 |
二极管及其应用 |
10 |
84 |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
10 |
|||
常用放大器 |
20 |
|||
数字电子技术 |
数字电路基础 |
10 |
||
组合逻辑电路 |
12 |
|||
触发器 |
10 |
|||
时序逻辑电路 |
12 |
|||
选学模块 |
模拟电子技术 |
二极管及其应用 |
2 |
80 |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
4 |
|||
直流稳压电源 |
10 |
|||
放大器 |
8 |
|||
正弦波振荡电路 |
8 |
|||
高频信号处理电路 |
16 |
|||
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 |
10 |
|||
数字电子技术 |
数字电路基础 |
2 |
||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
12 |
|||
触发器 |
2 |
|||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
6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 教学方法建议
1.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不同专业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可通过对选学模块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2.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典型电子产品的制作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主要器件和典型电路,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外部特性和功能,分析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典型应用,了解其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模式编写相应教材。
2. 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3. 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考核与评价
1. 考核与评价要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考核与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附件7: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非电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和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会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能初步识读简单电路原理图和设备安装接线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初步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参加电工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工电子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 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0学时。
3. 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第一部分 电路基础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
认识实训室 |
通过现场观察与讲解,了解电及电工电子产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形成对电工电子课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了解电工实训室的电源配置,了解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工具的类型及作用 |
安全用电 |
掌握实训室操作规程及安全用电的规定,树立安全用电与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 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了解人体触电的类型及常见原因,掌握防止触电的保护措施,了解触电现场的紧急处理措施; 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了解电气火灾的防范及扑救常识,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法 |
|
直流电路 |
电路 |
通过拆装简易电器装置等实践活动,认识简单的实物电路,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 通过查阅电工手册及相关资料,会识读基本的电气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能自己动手操作,安装简单电路 |
电路的常用物理量 |
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位、电动势、电能、电功率等常用物理量的概念; 能对直流电路的常用物理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 |
|
电阻元件与欧姆定律 |
结合实物,了解电阻器和电位器的外形、结构、作用、主要参数,会计算导体的电阻,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能区别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应用; 理解欧姆定律的概念,能利用其对电路进行分析与计算 |
|
电阻的连接 |
掌握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的连接方式及电路特点; 会计算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及电功率 |
续表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直流电路 |
基尔霍夫定律 |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能应用KCL、KVL列出电路方程 |
实训项目 |
会使用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万用表,会测量直流电路的电流、电压(电位); 会使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电阻,并能正确读数 |
|
电容与电感 |
电容 |
结合实物,了解实际电容元件,会识别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了解电容的概念、参数及标注,能判断其好坏,了解其应用 |
电感 |
结合实物,了解实际电感元件,了解电感的概念,会识别不同类型的电感器,能判断其好坏,了解其应用 |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认识实训室 |
通过现场观察与讲解,了解实训室工频电源;了解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钳形电流表、单相调压器等仪器仪表; 了解试电笔的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 |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
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电的产生,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过程,掌握交流电波形图; 掌握频率、角频率、周期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最大值、有效值的概念及其关系; 了解初相位与相位差的概念,会进行同频率正弦量相位的比较; 了解正弦量的矢量表示法,能进行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矢量图的相互转换 |
|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
理解电阻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了解其有功功率; 理解电感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了解其感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理解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了解其容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
|
串联电路 |
理解RL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了解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
|
交流电路的功率 |
理解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 理解功率三角形和电路的功率因数,了解功率因数的意义; 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了解提高电路功率因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
续表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实训项目 |
了解照明电路配电板的组成,并能安装照明电路配电板,会单相电能表接线; 会按照图纸要求安装荧光灯电路并能排除荧光灯电路的简单故障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三相正弦交流电源 |
通过调查企业生产用电现状,了解三相交流电的应用; 了解三相正弦交流电的产生,理解相序的意义; 了解实际生活中的三相四线供电制 |
第二部分 电工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用电技术 |
电力供电与节约用电 |
了解发电、输电和配电过程,了解电力供电的主要方式和特点,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 了解节约用电的方式方法,树立节约能源意识 |
用电保护 |
了解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方法和漏电保护器的使用,了解其应用; 会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
|
常用电器 |
照明灯具 |
了解常见照明灯具,了解节能新型电光源及其应用,会根据照明需要,合理选用灯具 |
变压器 |
结合实物,了解单相变压器的基本结构、额定值及用途; 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变压比、变流比的概念; 了解变压器的外特性、损耗及效率 |
|
交流电动机 |
结合实物,了解三相笼型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铭牌参数; 通过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了解旋转磁场的产生与转子转动的原理; 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的含义 |
|
常用低压电器 |
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分类、符号; 结合实物,了解熔断器、电源开关、交流接触器、主令电器、继电器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会根据工作场所合理选用 |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 |
起动控制 |
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控制及单向点动与连续控制线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正反转控制 |
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接触器互锁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
实训项目 |
会点动与连续运行控制线路配电板的配线及安装; 会接触器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配电板的配线及安装 |
第三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认识实训室与基本技能训练 |
认识实训室 |
了解电子实训室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安全用电的规则;观察实训室的布置,了解实训室电源、仪表、控制开关的种类和位置等 |
基本技能训练 |
了解焊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初步掌握基本的焊接要领; 了解低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毫伏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
|
常用半导体器件 |
二极管 |
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能识别引脚,并合理使用; 能识别硅稳压管、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典型二极管,了解其实际应用;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好坏 |
三极管 |
了解三极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能识别引脚,并合理使用; 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类型、引脚及三极管的好坏 |
|
整流及滤波电路 |
整流电路 |
能正确搭接桥式整流电路,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会用万用表测量相关电量参数,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能列举出桥式整流电路在电子电器或设备中的应用 |
滤波电路 |
能识读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复式滤波电路图; 可通过示波器演示滤波电路的输出波形,了解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
|
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
基本放大电路 |
能识读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放大电路图,理解共射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和主要元器件的作用; 了解小信号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含义; 了解多级放大器的三种级间耦合方式及特点 |
实训项目 |
会安装和调试共射基本放大电路 |
|
集成运算放大器 |
了解反馈的概念,了解负反馈应用于放大器中的类型; 通过实验,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了解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了解集成运放的符号及器件的引脚功能; 了解集成运放的理想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能识读反相放大器、同相放大器电路图 |
第四部分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
了解数字信号的特点; 了解二进制的表示方法,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了解8421BCD码的表示形式; 能列举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实例,能列举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不同进制数 |
逻辑门电路 |
了解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门,了解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非门等复合逻辑门的逻辑功能,能识别其电路图符号; 了解TTL门电路的型号及其使用常识,能识别引脚; 了解CMOS门电路的型号及其使用常识,能识别引脚,掌握其安全操作的方法 |
|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
组合逻辑电路 |
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读图方法和步骤;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种类 |
编码器 |
了解编码器的基本功能; 了解典型集成编码电路的引脚功能,会根据功能表正确使用 |
|
译码器 |
了解译码器的基本功能; 了解典型集成译码电路的引脚功能,会根据功能表正确使用; 了解半导体数码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典型集成译码显示器的引脚功能,会根据功能表正确使用 |
|
触发器 |
了解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组成,可通过实验体验RS触发器所能实现的逻辑功能; 了解同步RS触发器的特点、时钟脉冲的作用,了解其逻辑功能,会搭接RS触发器电子控制电路 |
|
寄存器 |
了解寄存器的功能、基本构成和常见类型; 结合集成移位寄存器典型产品的应用,了解其功能及工作过程 |
|
计数器 |
了解计数器的功能及计数器的类型; 理解二进制、十进制等典型集成计数器的外特性,掌握其应用 |
选 学 模 块
第一部分 电路基础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磁场及电磁感应 |
磁场 |
了解磁场及电流的磁场; 了解安培力的大小及方向 |
磁路的物理量 |
了解磁路、主磁通和漏磁通的概念 |
|
铁磁性物质 |
了解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现象; 了解常用磁性材料的种类及其用途; 了解涡流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 |
|
电磁感应 |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定律; 理解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串联电路 |
理解RLC串联电路的阻抗、功率和谐振的概念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三相负载的连接 |
了解星形联结方式下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及线电流、相电流和中性线电流的关系,了解中性线的作用; 了解三角形联结方式下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及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 理解三相电功率的概念 |
实训项目 |
会连接一个三相负载电路,会观察三相星形负载电路在有、无中性线时的运行情况,测量相关数据,并会进行比较 |
第二部分 电工技术
教学单元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常用电器 |
三相变压器 |
了解三相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特殊变压器 |
了解电焊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用途; 了解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用途; 了解自耦变压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用途 |
|
交流电动机 |
了解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 |
|
直流电动机 |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常用电器 |
实训项目 |
会使用兆欧表测试变压器和异步电动机绕组间的及绕组对铁心的绝缘电阻; 会使用钳形交流电流表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空载电流; 会判断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首、末端 |
普通车床控制电路 |
普通车床控制电路 |
了解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的一般知识,能识读简单的生产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 |
现代控制技术 |
可编程控制器 |
了解PLC的基本原理与用途 |
变频器 |
了解变频器的基本原理和用途 |
|
传感器 |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用途 |
第三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常用半导体器件 |
晶闸管 |
了解晶闸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能识别引脚,并合理使用; 能用万用表判别晶闸管的极性和好坏 |
整流及稳压电路 |
整流电路 |
了解晶闸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原理 |
实训项目 |
能制作家用调光台灯电路 |
|
稳压电路 |
能识读集成稳压电源电路图,能列举出集成稳压电源的实际应用; 了解开关稳压电源的主要特点 |
|
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
基本放大电路 |
了解基本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会使用万用表调试三极管静态工作点; 了解温度对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能识读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电路图 |
射极输出器 |
了解射极输出器的主要特点 |
|
低频功率放大器 |
了解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参数要求和分类; 了解典型集成功放的引脚功能及应用 |
|
振荡器 |
了解常用振荡器(如LC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等)的主要特点 |
第四部分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
触发器 |
熟悉JK触发器的电路图符号,了解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边沿触发方式的特点,会使用集成JK触发器; 熟悉D触发器的电路图符号和逻辑功能,可通过实验,体验D触发器所能实现的逻辑功能 |
数字电路的应用 |
数字电路的典型应用 |
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了解模数转换、数模转换的特点 |
实训项目 |
用555时基电路组成应用电路 |
五、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
基础模块 |
电路基础 |
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
2 |
54 |
直流电路 |
8 |
|||
电容与电感 |
2 |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8 |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2 |
|||
电工技术 |
用电技术 |
1 |
||
常用电器 |
6 |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 |
2 |
|||
模拟电子技术 |
认识实训室与基本技能训练 |
2 |
||
常用半导体器件 |
4 |
|||
整流及滤波电路 |
4 |
|||
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
4 |
|||
数字电子技术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2 |
||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
7 |
|||
选学模块 |
电路基础 |
磁场及电磁感应 |
4 |
42 |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2 |
|||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6 |
|||
电工技术 |
常用电器 |
8 |
||
普通车床控制电路 |
1 |
|||
现代控制技术 |
3 |
|||
模拟电子技术 |
常用半导体器件 |
2 |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
选学模块 |
模拟电子技术 |
整流及稳压电路 |
4 |
|
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
6 |
|||
数字电子技术 |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
2 |
||
数字电路的应用 |
4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电工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不同专业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可通过对选学模块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2.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典型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模式编写相应教材。
2. 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3. 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考核与评价
1. 考核与评价要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考核与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附件8:
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市政、道路桥梁、铁道、水利等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类专业必备的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件受力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备对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和基本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能运用平衡方程解决基本构件的平衡问题;能绘制直杆轴向拉伸、压缩内力图和直梁弯曲内力图;具备利用正应力强度条件进行直杆拉伸、压缩及直梁弯曲强度校核的基本计算能力;了解受压构件的稳定性问题及土木工程简单结构的内力特点。
能对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件进行简化,并绘制出相应的计算简图,初步具备建模能力;能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土木工程中的简单力学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中未标注“*”的内容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2. 基础模块中标注“*”的内容和选学模块,为较高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地域、学校差异的选修内容。
3. 土木、水利非施工类(如建筑装饰、水电设备安装等)专业可采用少学时(44~62学时)组织教学;土木、水利施工类(如建筑施工、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等)专业可采用多学时(62~72学时)组织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力和受力图 |
力的基本知识 |
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两种作用效应,了解力的三要素 |
静力学公理 |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会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与反作用公理,能对两个公理进行比较,会对基本构件进行受力分析; 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
|
约束与约束反力 |
了解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能对工程中常用基本构件的约束进行简化,能运用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等分析常见约束的约束性质及约束反力方向; *通过约束的简化分析,体会力学模型的作用,获得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
|
受力图 |
了解分离体、受力图的概念; 能画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能绘出简单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
|
平面力系的平衡 |
力的投影 |
能计算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 |
了解力系的概念及平面一般力系的分类; 能运用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计算简单的平衡问题 |
|
力矩 |
了解力矩的概念,理解力矩的性质; 能计算集中力、线荷载的力矩 |
|
*力偶 |
了解力偶的概念,理解力偶的性质,能计算力偶矩; 了解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平面力系的平衡 |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 |
了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理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两种形式; 能运用平衡方程计算单个构件的平衡问题; *能运用平衡方程计算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
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 |
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 |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工程中常见的四种基本变形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了解工程中构件的组合变形是基本变形的叠加 |
直杆轴向拉、压横截面上的内力 |
了解内力的概念; 通过讨论理解轴力方向与横截面的关系,了解轴力正负号的规定; 了解计算内力的基本方法——截面法,能计算轴力,会绘制轴力图 |
|
直杆轴向拉、压横截面的正应力 |
了解应力、正应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理解正应力在横截面上的分布规律; 能应用公式计算正应力 |
|
直杆轴向拉、压的强度计算 |
了解许用应力的概念; 可通过工程见习或采用多媒体等,会运用强度条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强度校核问题,培养观察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运用强度条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截面设计和确定许用荷载问题 |
|
*直杆轴向拉、压的变形 |
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的概念,了解胡克定律的两种形式 |
|
直杆轴向拉、压在工程中的应用 |
能运用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的知识,对工程中的构件进行定性分析; *了解动荷载作用对轴向受拉构件的影响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直梁弯曲 |
梁的形式 |
通过观察工程实例或采用多媒体等,认识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并会画出相应简图 |
梁的内力 |
理解剪力、弯矩的概念,了解其正负号规定; *通过截面法求剪力、弯矩,了解剪力与弯矩的计算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计算梁指定截面的内力 |
|
梁的内力图——剪力图与弯矩图 |
了解剪力图、弯矩图的概念及其绘制规定; 通过对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图的讨论,总结出梁的内力图规律,能利用规律绘制梁的内力图,培养探究与创新精神 |
|
梁的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 |
通过实验,理解对称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理解非对称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了解矩形和圆形截面二次矩、抗弯截面系数,了解正应力计算公式; 能运用正应力强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中基本构件的强度校核; *能运用正应力强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截面设计和确定许用荷载 |
|
梁的变形 |
了解挠度的概念; *了解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最大挠度所在的位置及其影响因素 |
|
直梁弯曲在工程中的应用 |
能运用直梁弯曲知识,通过案例的定性分析,初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了解动荷载作用对直梁弯曲的影响 |
续表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受压构件的稳定性 |
受压构件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
通过实验演示,理解构件失稳的概念; 了解受压构件平衡状态的三种情况 |
影响受压构件稳定性的因素 |
能运用临界力公式分析影响受压构件稳定性的因素,了解提高受压构件稳定性的措施 |
|
受压构件的稳定性问题 |
分析典型工程中受压构件失稳的案例,了解受压构件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性 |
选 学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工程中常见结构简介 |
平面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
了解几何不变、几何可变体系的概念; 了解铰接三角形规则,能运用该规则对简单的工程实例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了解静定、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
工程中常见静定结构简介 |
结合工程实例,认识静定多跨梁、刚架、三铰拱、桁架的内力分布情况,了解相应的受力特征 |
|
工程中常见超静定结构 简介 |
结合工程实例,认识超静定梁、刚架的内力分布情况,了解相应受力特征,能对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进行比较 |
五、教学实施
(一) 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
基础模块 |
力和受力图 |
8~12 |
44~62 |
平面力系的平衡 |
12~16 |
||
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 |
8~10 |
||
直梁弯曲 |
12~18 |
||
受压构件的稳定性 |
4~6 |
||
选学模块 |
工程中常见结构简介 |
6~10 |
6~10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生活及工程实例进行观察和思考,理解力学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训练等实践活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教学应贴近工程施工实际,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突出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3. 应在土木工程力学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在涵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施工类和非施工类等专业的不同侧重,编写相应的多学时教材和少学时教材,便于灵活使用。
3. 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量单位等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电子试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对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及基本构件的简化、内力分布、变形、承载力等进行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考核与评价
1. 考核与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件受力问题的能力,并关注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安全、环保、合作、创新等职业意识的养成等。
2. 考核与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3. 可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性总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附件9:
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市政、道路桥梁、铁道、水利等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类专业必备的土木工程图识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熟练识读和绘制形体投影图;了解制图有关国家标准在土木工程图样中的应用;具备识读常见土木工程图样的能力;会正确使用常用绘图工具,并具备徒手绘制简单工程图样的能力。
理解工程图样的成图规律,初步形成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会土木工程图样的识读方法;具备查阅标准图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适应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48~54学时。
2. 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的选学内容,选定后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其中“房屋建筑工程图识读”适用于建筑施工、建筑装饰等专业;“道路桥梁工程图识读”适用于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市政工程施工等专业;“铁路工程图识读”适用于铁道施工与养护、城市轨道施工与养护等专业。教学时数各为26~36学时。
各模块中未标注“*”的内容为必修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标注“*”的内容为选修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 础 模 块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绪论 |
本课程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
通过工程图实例,了解图样在工程中的用途,知道本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 |
制图工具与用品 |
制图工具与用品 |
了解常用绘图工具和用品,会使用常用绘图工具 |
基本制图标准 |
制图标准简介 |
了解制图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 |
图幅 |
了解图纸幅面、标题栏的规定 |
|
图线 |
理解图线的线型要求和主要用途,能画出各种线型 活动:练习画各种线型 |
|
字体 |
会按规范要求书写长仿宋体字、数字和常用字母 活动:书写长仿宋体字、数字、字母 |
|
比例 |
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规定 |
|
尺寸标注 |
掌握尺寸标注的组成、规则和方法 活动:标注工程图样的尺寸 |
|
几何作图 |
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直线 |
会使用绘图工具绘制直线 活动:绘制平行线、垂直线和特殊角度斜线 |
等分线段 |
会使用绘图工具任意等分直线段 活动:等分线段;画坡度图例 |
|
正多边形画法 |
会正多边形画法 活动:绘制正多边形 |
|
徒手作图 |
会徒手绘制几何图形 活动:绘制平行线、圆与椭圆等 |
|
投影的基本知识 |
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
理解投影的概念,了解投影的分类及特性 |
多面正投影图 |
理解三面投影图的形成原理 活动:绘制简单形体的三面投影图 |
|
点的投影 |
理解点的三面投影特征 活动:识读、绘制点的投影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投影的基本知识 |
直线的投影 |
理解直线的三面投影特征,*能分析三面投影中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识读、绘制直线的投影 |
平面的投影 |
理解平面的三面投影特征,*能分析三面投影中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1:识读、绘制平面的投影图 活动2:识读、绘制平面上的点和直线的投影图 |
|
形体的投影 |
平面体的投影 |
理解平面体的投影特征,*能分析平面体表面上点、直线的投影 活动1:识读、绘制平面体的投影图 活动2:识读、绘制平面体表面上点、直线的投 影图 |
曲面体的投影 |
理解常见曲面体的投影特征,*能分析曲面体表面上点、直线的投影 活动1:识读、绘制曲面体的投影图 活动 2:识读、绘制曲面体表面上点、直线的投影图 |
|
组合体的投影 |
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能绘制组合体的投影图 活动:识读、绘制组合体的投影图 |
|
*截切体和相贯体的投影 |
了解常见截切体和相贯体的投影特征 活动:识读、绘制截切体和相贯体的投影图 |
|
轴测投影 |
轴测投影的基本 知识 |
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了解轴测投影的种类和特点 |
轴测图的画法 |
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画法及尺寸标注方法,理解斜轴测图的画法,*了解圆的轴测图的画法 活动1:绘制正等轴测图 *活动2:绘制斜轴测图 |
|
剖面图和断面图 |
剖面图 |
掌握剖面图的分类及画法,能绘制剖面图 活动:识读、绘制剖面图 |
断面图 |
掌握断面图的分类及画法,能绘制断面图 活动:识读、绘制断面图 |
选 学 模 块
房屋建筑工程图识读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建筑工程图概述 |
房屋建筑工程图有关制图标准认知 |
了解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总图制图标准、建筑制图标准和建筑结构制图标准,了解制图标准在房屋建筑工程图中的应用 |
建筑工程图的产生和分类 |
了解建筑工程图的产生和分类 |
|
建筑施工图识读 |
图纸目录、首页图阅读和总平面图识读 |
能读懂图纸目录; 能阅读设计、施工说明,识读门窗表、材料做法表等; 了解总平面图的内容和用途;会识读总平面图 活动:识读总平面图实例 |
建筑平面图识读 |
理解建筑平面图的内容和用途,会识读建筑平面图 活动1:识读建筑平面图实例 *活动2:抄绘小型建筑平面图 |
|
建筑立面图识读 |
理解建筑立面图的内容和用途,会识读建筑立面图 活动1:识读房屋建筑立面图实例 *活动2:抄绘小型建筑立面图 |
|
建筑剖面图识读 |
理解建筑剖面图的内容和用途,会识读建筑剖面图 活动1:识读建筑剖面图实例 *活动2:抄绘小型建筑剖面图 |
|
外墙墙身构造详图识读 |
理解房屋建筑外墙墙身构造详图的内容和用途,会识读房屋建筑外墙墙身构造详图 活动1:识读房屋建筑外墙墙身构造详图实例 *活动2:抄绘房屋建筑外墙墙身构造详图 |
|
楼梯详图识读 |
理解楼梯详图的主要内容,会识读楼梯平面图和剖面详图 活动1:识读楼梯平面图和剖面详图实例 *活动2:抄绘楼梯平面图和剖面详图 |
道路与桥梁工程图识读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线路工程图识读 |
线路工程图识读 |
了解公路或城市道路线路平面图、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的内容和特点 |
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图识读 |
了解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图的内容和特点 |
|
桥梁工程图识读 |
桥梁总布置图识读 |
了解桥位平面图、桥位地质断面图、桥梁总布置图的内容及特点 |
墩台图识读 |
掌握墩台图的的内容及特点,能识读桥墩构造图 活动1:识读桥墩构造图 *活动2:抄绘桥墩构造图 |
|
桥跨结构图识读 |
掌握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图的内容及特点,能识读简支梁构造图和钢筋构造图,了解钢结构图的内容和特点 活动1:识读简支梁构造图 活动2:识读简支梁钢筋构造图 *活动3:抄绘简支梁构造图 *活动4:抄绘简支梁钢筋构造图 |
|
涵洞工程图识读 |
涵洞图示方法认知 |
了解涵洞工程图的内容和特点 |
涵洞工程图识读 |
能识读涵洞工程图 活动1:识读涵洞工程图 *活动2:抄绘涵洞工程图 |
|
隧道工程图识读 |
隧道图示方法认知 |
了解隧道洞门图、衬砌图、避车洞图的内容及特点 |
隧道工程图识读 |
能识读隧道工程图 活动:识读隧道工程图 |
铁路工程图识读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与建议 |
铁路线路工程图识读 |
铁路线路图示方法认知 |
了解铁路线路平面图、横断面图、纵断面图的内容及特点 活动:识读铁路线路工程图 |
铁路桥梁工程图识读 |
全桥总布置图识读 |
了解桥址平面图、桥址地质断面图、全桥总布置图的内容和特点 |
墩台图识读 |
掌握墩台图的内容及特点;能识读桥墩图 活动1:识读桥墩视图 *活动2:抄绘桥墩视图 |
|
桥跨结构图识读 |
掌握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图的内容及特点,能识读简支梁结构图和钢筋布置图;了解钢结构图的内容和特点 活动1:识读简支梁视图 活动2:识读简支梁钢筋结构图 *活动3:抄绘简支梁视图 *活动4:抄绘简支梁钢筋结构图 |
|
铁路涵洞工程图识读 |
铁路涵洞图示方法认知 |
了解涵洞工程图的内容及特点 |
铁路涵洞工程图识读 |
能识读涵洞工程图 活动1:识读涵洞工程图 *活动2:抄绘涵洞工程图 |
|
铁路隧道工程图识读 |
铁路隧道图示方法认知 |
了解隧道洞门图、衬砌图、避车洞图的内容及特点 |
铁路隧道工程图识读 |
能识读隧道工程图 活动:识读隧道工程图 |
五、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模块 |
教学单元 |
建议学时数 |
||
基础模块 |
绪论 |
1 |
48~54 |
|
制图工具与用品 |
1 |
|||
基本制图标准 |
6 |
|||
几何作图 |
4 |
|||
投影的基本知识 |
12 |
|||
形体的投影 |
12~14 |
|||
轴测投影 |
4~8 |
|||
剖面图和断面图 |
8 |
|||
选学模块 |
房屋建筑工程图识读 |
建筑工程图概述 |
4 |
26~36 |
建筑施工图识读 |
22~32 |
|||
道路与桥梁工程图识读 |
线路工程图识读 |
6 |
26~36 |
|
桥梁工程图识读 |
10~18 |
|||
涵洞工程图识读 |
6~8 |
|||
隧道工程图识读 |
4 |
|||
铁路工程图识读 |
铁路线路工程图识读 |
4 |
26~36 |
|
铁路桥梁工程图识读 |
10~18 |
|||
铁路涵洞工程图识读 |
6~8 |
|||
铁路隧道工程图识读 |
6 |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识读工程图实例的典型活动强化识图技能训练。
2. 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应在土木工程识图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4. 应重视典型工程实例与理论教学的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5. 应积极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或借助虚拟仿真软件等,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在涵盖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房屋建筑类、道路桥梁类和铁道工程类等专业的不同侧重,编写相应教材。
3. 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习惯;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量单位等材料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综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电子试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努力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对成图规律的理解和土木工程图样识读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考核与评价
1. 考核与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土木工程图样识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安全、环保、合作、创新等职业意识的养成等。
2. 考核与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3. 可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性总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