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好书推荐|品读《论语 孟子》
发布人:图书馆资讯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2-01-10 09:23:56点击数量:90
书名:《论语 孟子》
作者:孔丘 等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殷商的苗裔。
孔子生于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省曲阜东南)。孔子三岁丧父,家道衰落,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二十岁左右曾作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放牧),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官吏。三十岁左右即以知礼著称,开始招收学生,以讲学为业。三十五岁因鲁发生内乱,第一次离鲁适齐,一年后返鲁。五十一岁时,孔子任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主管司法工作。五十五岁时,因与季氏的矛盾,弃位,第二次离鲁,周游列国,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十四年后,孔子六十八岁又返回鲁国,继续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有七。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享年84岁。孟子所处的时代,虽然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但诸侯国已经十分强大,谁也不去理会周王室的存在,而是一味地攻城略地,征代杀戮,争霸天下。
推荐理由: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入门弟子记载下的孔子的言论和活动的著作。《孟子》是记述战国时代继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轲的言行和他与时人或弟子之间的互相问答的专著。孔孟学说以它的人文精神对后人有着深深的影响。无论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仁政都对后世影响最大。而他们注重对自身的人格修养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读《论语孟子》,与古代大师对话,倾听他们的智慧和思想。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孟子》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在思想上、文学上均有重大影响。此外,书中还蕴藏着不少养生思想,尤其是他所倡导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原文: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名家书评:
在《子思论》中,苏轼分析孔子之道“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的原因,是孔子之道得益于“皆出于”天下人所能行,世人没有非议而圣人之道不废。反推孟子“言性”,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结果是“论立而争起”。(何立明《中国士人》)
从宋儒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探讨宇宙的建构与天、人、命、性之间的关系上。宋儒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毕竟,任何或者绝大部分政治理论都是建立在特定人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意味着人性分析是政治分析的出发点。(殷冬水)
阅读心得:
《论语》不是一部讨论哲学的书,而《孟子》却充满了哲学趣味。《论语》中,孔子只讲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却绝少长篇大套地摆事实、讲道理。与《论语》不同,《孟子》的主要篇幅都用来讲“为什么”。孟子认为,只要道理讲明白了,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弃恶从善、筱然而化了。所以,他非常看重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其内在的完美。
《孟子》在宋朝之前并没有后来那样高的地位。在唐、五代道教、佛教的强烈冲击与巨大影响下,儒家学者感到必须对道教、佛教所讨论的那些激荡人心的、“玄妙”而充满“终极”意味的问题做出答案。他们在《孟子》中找到了福音,看到了儒家的《新约》。而韩愈,就是传播《孟子》的彼得。如果说,以《礼记》、《论语》、《孝经》为中心的儒学的重点(《论语》)在于培养人的习俗,那么,《孟子》就象船山说的一样,讨论了很多心性、天道的问题。这些,就成了此后几百年中国思想界的核心问题。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就是《论语》与《孟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