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馆内好书推荐|品读《乡土中国》

发布人:图书馆资讯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3-11-29 10:19:15点击数量:30

图片2-修改

作者:费孝通

索书号:C912.82/4

馆藏地址:图书馆二楼书库

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 ,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推荐理由:《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内容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关于乡村研究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费老讲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费老的乡土社会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阅读心得: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这本不到10万字的小书对乡村的文化、秩序、家庭、婚姻,又从乡村延伸到人际关系、社会制度与秩序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深入浅出,解释的明明白白。

为什么国人会存在道德“双标”;为什么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为什么无辜的女性会在烧烤店惨遭暴打,围观者却鲜有人出手相救;为什么老一辈的婚姻大多没有爱情基础却比现代婚姻更加稳固……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常见却又说不出内在原因的问题都能在这本《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他说:我们从土里长出了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土的束缚。

如今乡土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而中国人的乡土性,多多少少在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今天的国人以新的生活、观念,冲撞着原有的制度和习俗,很多事情都在偏离原来的轨道。我认为,不读懂中国的乡土性,就无法解决好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所以,我们在现代化的今天,更应该去了解我们的乡土性,只有理解乡土,才能理解中国,只有理解了我们的父辈为何如此,才能在此基础上改善并延续。我们有我们本就如此的根源,我们也有我们可以冲破的力量。

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费孝通先生作为学者的诚意,他没有坐在学者的神庙里,而在用脚丈量大地,在中国最幽深的土地上,通过扎实的考察调研,替你我睁开了眼睛。

版权所有©南阳职业学院 ICP13001212  电话:037760551111 

地址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白羽北路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