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南阳职业学院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资讯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5-04-17 16:36:17点击数量:15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经研究决定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南阳职业学院校内选拔赛。为组织好校赛相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大赛简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共青团中央等12个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当前国内覆盖面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大赛采用校赛、省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校级由各高校负责组织,省级由各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全国总决赛由教育部负责组织。
三、赛道与组别
大赛主体赛事包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国际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创业组;产业命题赛道分为产教协同创新组、区域特色产业组;国际赛道分为创意组、创业组。
各赛道要求详情请见《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附件1)。
四、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院。已获本大赛往届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参赛人员为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以及毕业五年以内的毕业生(2020年之后毕业的学生,不含在职教育生)。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学院、跨校(不得有本科学生)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校赛阶段每项作品指导教师不多于5名。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六)鼓励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形成优势互补、配备科学、结构合理的团队。参赛团队以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为报名单位。
(七)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荣誉奖项等方面。
五、赛程安排
校赛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院级初赛(截至5月10日)
各学院须研读各赛道参赛要求和评审规则(附件1、2),指导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类别、赛道进行申报,并于5月10日前完成院级初赛选拔及校级复赛项目推荐的工作。(附件1、2均为往年文件,仅供参考,如有变化,省赛通知发布后将另行通知。)
各学院在5月10日前举行院级初赛,选拔出3—8个优质项目进入校赛,并于2025年5月10日之前将《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学院推优汇总表》(附件3)上报创新创业学院,申报数量将作为评选校级优秀组织奖的参考之一。推荐的项目需提交项目商业计划书及展示PPT,并以学院为单位发送至邮箱:1522163363@qq.com。
根据往年情况,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预计在2025年5月启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线上报名工作,具体填报时间及填报要求将另行通知。
(二)校级复赛(5月中旬)
通过院级初赛遴选推荐校赛的项目,大赛组委会将邀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行业企业专家作为评委,遴选出优秀项目参加校级决赛。
(三)校级决赛(5月下旬)
创新创业学院将邀请资深创新创业专家等作为决赛评委,进行线下答辩评审并现场打分。最终结合省赛指标,根据成绩排名按组别确定推荐参加省赛的项目名单并公示。
六、工作要求
(一)宣传发动。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召开赛事动员会,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
(二)协调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统筹协调、共同参与,组织做好各级赛事相关工作。
(三)提供支持。各学院要做好参赛项目选拔工作,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大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四)重点挖掘。各学院要结合各赛道项目特点,挖掘重点项目,如近几届参加此项大赛未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的项目,且有新的技术突破或市场进展,具有较大培育潜力;基于省级及以上重大、重点科研转化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基于我校教师与学生相关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或商业模式创新性较强的项目;师生共创、校友自创或学生自创的具有较好市场运作的创新创业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类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类项目等。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詹老师
联系电话:13213434771(微信同号)
大赛指定邮箱:1522163363@qq.com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教高函〔2024〕9号)